天下第一庙------曲阜孔庙之行
信息来源:未知发布日期:2019-02-03阅读 2709 次
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某日。
因遭受接连的打击,孔子终于病倒了,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透露出对弟子的无比深情。
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摘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世时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惶惶如丧家之犬。孔子死时,身边除了弟子在旁,就只有三间破败的茅草屋,好不凄凉。
但是奇怪的是孔子既没有像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一样永远地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没有像其同时代的诸子百家一样,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反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光芒越来越耀眼,封号和谥号从“尼父”到“文圣尼父”到“先师”再到“至圣先师”最后一直封到“大成至圣先师”,千年独尊儒术,地位和影响力无以复加,后人甚至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感叹。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孔圣人的故里------曲阜,开始孔庙,孔府,孔林之旅。
可惜因为孔庙是在临走前才去的,时间较紧,有些地方没有来得及游览,拍的照片也不多,但是其宏大的规模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此新开一贴,记录这天下第一庙------孔庙之行。
-------------------------------------------------------------------------------------------------------------------------
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哀公,下令将孔子生前居住过的三间茅草屋改为庙宇,“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这便是孔庙的雏形。
虽然鲁哀公写了悼词,但孔子的弟子子贡不买账,说哀公“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这开创了帝王祭祀孔子的先例,要知道刘邦过去是一直十分鄙视儒生的,这说明儒家思想此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不管刘邦的内心是否尊孔,至少他在表面上对儒家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汉恒帝永寿二年鲁相韩敕以官钱修饰孔庙,从此改变了孔庙的性质,使之成为官设的庙堂。
唐太宗下诏在京城和全国皆为孔子立庙,使孔庙的规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朝正德年间,为了加强对孔庙的保护,将原本距孔庙4公里外的曲阜县城迁至孔庙所在地,将整个县城拱卫孔庙,这时孔庙已经成为气势恢宏,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庙大体相仿。
为了庙宇而搬迁县城,不知道这是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例?
--------------------------------------------------------------------------------------------------------------------------
如今的曲阜县城,每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开闭城门仪式。
开城门一般在早上8点左右,不过7点半就已经有很多人占位了。我被挤到了角落里,只能在人群的夹缝中抢拍几张。
据说以前都是穿满清的服饰,也是从近几年开始改穿唐装汉服,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汉服。
我曾经写过一篇《汉人的服饰,你在哪里?》的帖子,我个人认为汉服的缺失是汉文化断层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不仅汉服衰亡了,随汉服消失的还有汉人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以及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美女们打出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还有凌空翻筋斗,这可是高难度,抓拍了一张。
这是曲阜正南门外的护城河,河边有很多导游在拉客,一般100元每人,这是正规的,不能砍价,因为据她们讲这钱要先交到上面,事后才能提成的,她们也想商谈价格,但没办法。
这是明朝时的曲阜正南门,也是参观孔庙的起点。
城墙上刻有“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原是山东巡抚胡缵宗所提,后乾隆皇帝来到曲阜,为了表示自己对孔子的尊重,就改换上了自己的御笔。
这“万仞宫墙”四字是有典故的。
孔子死后,有人要诋毁他,故意挑唆其弟子子贡,说“子贡贤于仲尼”,意思是说子贡比他老师孔子能干多了。
自古以来,靠贬低他人,甚至卖师求荣以上位的例子很多,但子贡人品很好,他是非常尊崇老师孔子的,别的弟子为孔子守灵三年,而独子贡守灵六年。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摘自子张第十九)
他还说自己可不敢和老师比,如果把一个人的学问比作一堵墙,我这堵墙只有一仞高,一踮脚尖就可以看见里面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奥的。而我的老师孔子这堵墙有数仞高,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则是无法知道孔子学问的高深的。
后人认为数仞仍不能表达孔子思想的渊博,于是便改数仞为万仞。
再换一个角度拍南城门。
穿过南城门,只见里面还有一座城墙,这就是所谓的“瓮城”。
瓮城是古代防御设施之一,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在城墙上就可以居高临下用弓箭长矛等射杀敌军,而敌军则成了"瓮中之鳖",无处可逃。
城墙上的大钟,还有一侧是擂鼓。
穿过这道幽暗的城门,前方的亮光处便是孔庙的大门。
我仿佛听见孔子的声音从二千五百年的漫长时空中远远传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庙共有104座466间建筑物,九进院落,九重庙堂,由于九是阳数的极致,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享用这样的建筑规格,这就意味着孔庙事实上达到了皇帝级的最高规格,所以被称作天下第一庙也是名符其实。
先来看一下孔庙平面示意图,从此图中可看出孔庙里的建筑基本以一条南北中轴线对称排列。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南北长达1千米。
孔庙的入口处有一座牌坊叫“金声玉振”坊,这是前面提到过的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建,牌坊名也是他题写的。
“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之也者,始调理也,玉振之也者,终调理也”。
金声是指敲钟的声音,玉振是指击磬的声音,古时演奏音乐,以敲钟开始,击磬结束。孟子这句话是称颂孔子德才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给“金声玉振”坊来一张特写,我注意到“玉”字的一点跑到了第二横的旁边,不知为何?
“金声玉振”坊之后有一座小桥叫做泮桥,之后是“棂星门”。棂星,又名天田星。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命令祭祀天田星,所以这实际意味着祭孔的规格如同祭天。
这是“太和元气”牌坊,建于明代。杭州的万松书院里也有一个,但牌坊的样式不同。
孔庙里的牌坊上有四个朝天犼,据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能辟邪,保佑家人的平安,通常在皇家华表的盘中蹲坐。
“太和元气”的意思是指孔子的思想如同宇宙孕育万物一样,包罗万象,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这是“至圣庙”坊,老实说这篆字真的不认得,后面两个字还猜的出来,这第一个字看起来像是酒杯里放着礼物的怎么也没想到是个“至”字,关键是“至”字把上面的一横写到了下面,所以很多人都认不出来。
之所以这样写,据说是因为孔子是圣人,上不能封顶的,所以要倒过来写。
这是“圣时门”,乾隆题的匾额。
此门名称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是圣人中最适合时代者。其实如果了解孔子的一生,就知道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恰恰是其所处的时代中最不适合时代者。
一进入圣时门,只见道路两侧都栽种着大片大片高大的古柏树,树影婆娑,气氛庄严肃穆。
这时我正好看到一群人身着古装站立在道路两旁,后面还有好几百人都在排队,不知道在欢迎谁?
-----------------------------------------------------------------------------------------------------------------------
公元前551年,即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于鲁国。后人根据“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9月28日生。因此每年孔子诞辰之际,曲阜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孔子文化节。
所以建议去曲阜玩的朋友可以选在9月26日到10月10日之间,可以看到集乐、歌、舞、礼于一体的祭孔大典。
我去的早了些,照理是不会见到这样的仪式的,不过幸运的是当时安徽有家企业组团来祭孔,于是目睹了简化版的祭孔典礼,也算是沾了光,不虚此行了。
--------------------------------------------------------------------------------------------------------------------------
圣时门与弘道门之间空间广阔,与前面三步一门,五步一坊的紧凑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一过圣时门就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古时圣人的出生往往都带有神话色彩,比如吃了神鸟下的蛋,梦见神仙托梦而孕,天现祥云,地走神兽等等,以显示圣人天生与众不同,但唯独孔子是个例外。
孔子的父母都是普通人,而且是老夫少妻,两人的年龄相差四十六岁。由于于礼不合,两人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也就是“野合”。孔子这样的出生别说在当时是被鄙视的,即使在所谓开明的现代也会被人歧视。
我有时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儒家弟子以及统治者们在孔子已成圣人后不美化孔子的出生呢?因为古时将名人美化出生的例子是很普遍的,更不用说圣人了。
也许是想给大家树立一个榜样吧?连孔子这样出身的人都能成圣人,其他人不更应该效仿吗?
--------------------------------------------------------------------------------------------------------------------------
弘道门前有一条河叫“璧水河”,为明代开凿的人工河。河上的桥也就叫“壁水桥”。
桥有三座,对应弘道门的三个门洞。
------------------------------------------------------------------------------------------------------------------------
孔子早年丧父,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孔子是被母亲含辛茹苦地养大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可以说父亲对孔子的影响力几乎为零,早期教育主要来自母亲。
孔子小的时候玩耍,经常摆放各种祭器,模仿大人的样子作揖以及祭祀时候的礼仪动作。感觉小孔子真的好萌,好可爱啊!
想想楼主小的时候就是玩泥巴,玩纸片,打弹弓,虽然经常看到大人们写标语,诸如“毛主席万岁”,“批林批孔”之类的,也没想到要学大人的样子拿把刷子在自家墙壁上刷几下。
从这一点来说,圣人还真是与众不同啊。
------------------------------------------------------------------------------------------------------------------------
从侧面拍了张壁水桥。
壁水桥的两侧,是快睹门和仰高门。快睹门就是先睹为快的意思。仰高门取自孔子的学生颜回的话,他说老师的学问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
古时只有皇帝才能走中间的大桥,文武百官只能走两侧的小桥,文左武右。当然现在游客们都享受皇帝的待遇,几乎都是从中间的大桥走过,我是大桥小桥都走了一遍。
------------------------------------------------------------------------------------------------------------------------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应该说孔子自小就有明确的目标。相比之下,楼主十五岁的时候正是一名初中生,虽然成绩在班上是名列前茅,但是却根本没有志向,只是被动的按照父母老师的要求做个三好学生而已。
孔子十七岁母亲病故,按照现代的标准,孔子是未成年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真是个苦命的孩子啊。
从孔子的出身及家庭背景看,他根本不可能上什么贵族学校,基本是靠自学成才,而且其相貌丑陋。假如孔子穿越到如今国内这种拼学历,拼背景,拼金钱,拼干爹,拼颜值的社会,以他一无学历,二无背景,三无金钱,四无干爹(连亲爹亲妈都没)五无颜值的条件还能娶妻并谋到个一官半职吗?
幸运的是他生活在古代,孔子十九岁娶妻,二十岁做了仓管员,之后还做过管理牲畜和营建的小官。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小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
这是“大中门”牌匾,牌匾周围的彩绘部分霉变脱落了。
“大中门”是孔庙的第四道门,“大中”的意思是赞扬孔子的中庸之道。
我们常说的雕栏画栋其实也分等级,最高等级是和玺彩画,比如龙和玺彩画,龙凤和玺彩画,龙草和玺彩画,凤和玺彩画等。孔庙里主要是旋子彩画。
-------------------------------------------------------------------------------------------------------------------------
孔子是做事认真的人,因为工作兢兢业业得到了鲁昭公的赏识。孔子二十岁时得子,当时孔子还在做仓管员,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以示祝贺。
一个做仓库管理的小官能得到一国之君送的礼物,这事如果发生在今天恐怕也会上新闻头条的。
国君亲自赐物对于孔子而言那是莫大的荣幸,因此孔子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不过这位圣人的独子孔鲤先生比较低调,一生似乎并无建树,而且先于孔子病故,但他的儿子孔伋比较有名,他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的作者。
因此有个趣话,孔鲤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
另外参观孔林时得知所谓孔家嫡系后代都是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后裔。
-------------------------------------------------------------------------------------------------------------------------
这是著名的“成化碑”,因立于明成化年间而得名。
碑身高约4.6米,宽2.28米,浮雕云龙。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碑刻楷书字体很精湛,是书法爱好者的临摹贴之一。
这座碑下面有一个形似乌龟的动物,叫赑屃,它是龙头、龟背、鹰爪、蛇尾。传说它是龙的第八子,爱文又能负重,故用来驮碑,只是它只驮御碑。
成化碑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痕,是因为当年被造反派谭厚兰带着红卫兵砸断过。
-----------------------------------------------------------------------------------------------------------------------
孔子好学,一生拜过很多老师,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问礼于老子,这在《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天运》、《知北游》、《天道》篇,《礼记·曾子问》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他们二人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在庄子的《天运》篇中老子和孔子之间还展开了“无为而治”与“仁义之治”的精彩辩论,当然庄子有抬高老子贬低孔子之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很谦虚而且很敬佩老子。
在电影《孔子》中曾有这样一个镜头,两位哲人坐在云雾飘渺的高山之巅,老子一身白衣,鹤发童颜,犹如神仙一般,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者送人以钱财,仁义者送人以言辞。我不是富贵的人,没有钱财送你,就送你几句话吧。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遭厄运,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的人常遭危险,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做人子女的应心存父母,做臣子的不要太自以为是。”
这几句话其实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孔庙里的建筑,多是红柱黄瓦,高大宏伟,气魄非凡。
行走在如此巨大体型的建筑物间,会觉得个人很渺小,不知不觉产生一种敬畏和压抑之感。
------------------------------------------------------------------------------------------------------------------------
孔子立志学习,不是仅限于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还有更大的抱负,就是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认为有知识有德行的人应该参与管理,治理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即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实现人生价值。
孔子自己以身作则,“学而优则仕”。史书记载:“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孔子已经当上代理宰相了,这几乎是文人所能做到的最高官职。
那么孔子的政绩又如何呢?他的那套治国理念有用吗?
史记上说:“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简单的说就是做买卖的都不随意哄抬物价了;社会风气好,人们都路不拾遗了;从四方来到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
这不是如今国内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吗?而二千多年前孔子治理下的鲁国就已经达到了!虽说史书有美化的可能,但至少说明孔子的政绩是突出的,他的治国理念也是可行的。
--------------------------------------------------------------------------------------------------------------------------
过了“大中门”,参观完“成化碑”,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同文门”。
孔庙里的大门多数周围都是连接城垣的,但“同文门”例外。它的左右分别是“洪武碑亭”和“永乐碑亭”。
“同文门”取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
说起孔庙里的碑,很多曾经被红卫兵砸过,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成化碑”。但是朱元璋的碑却没有被破坏,还在上面用红漆写了个“留”字。据说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也是贫农,靠造反夺了天下,与当时的领袖很像。
这是保存完好的“洪武碑亭”。
----------------------------------------------------------------------------------------------------------------------
由于孔子在鲁国从政,干得有声有色,引起了齐国的恐慌。史书记载:“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为了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齐国送来歌舞美女80人,骏马120匹。齐国的“糖衣炮弹”奏效了,鲁定公由此不问朝政,怠于国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这种情况,劝孔子辞职,一走了之。但孔子心存幻想,还想再等等看。
郊祭的日子到了,孔子没有分到祭肉,这意味着国君要赶孔子走了。孔子是个通达的人,深知“合则留不合则去”,于是率领众弟子辞官别鲁。因为鲁国是孔子的祖国,孔子出国是恋恋不舍的,“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一步九回头,迟迟不肯离去。
-------------------------------------------------------------------------------------------------------------------------
“同文门”之后便是“奎文阁”。这座被参天古树环绕的建筑全部是由木头接榫而成,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数次地震的撼动,依然屹立不倒。
阁内原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典籍,书画,以及汉代石刻等众多极为珍贵的古代文物,可惜被“文革”时红卫兵砸毁焚烧殆尽,如今已经成了一座空楼。
------------------------------------------------------------------------------------------------------------------------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从55岁到68岁,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
当然孔子不是去出国旅游的,他是去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国主张的,可惜的是四处碰壁。因为当时各国君主只想着争霸,忙于征伐,根本没兴趣听孔子说怎么样让百姓安居乐业,建立所谓的“礼乐之邦”。
那时的孔子可不像百年后受人尊敬,被人顶礼膜拜,他所到之处都遭到了排挤和嘲讽甚至追杀,颇有天下之大竟无立足之地之感。一路上颠沛流离,忍饥挨饿,最惨的时候被围困在半道上,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绝粮7日,差点饿死。
孔子不仅在上层中没有知音,在下层中也不被理解。有一天孔子到了蔡,因找不到渡口迷失了方向,刚好看到两位老农在田里耕作,便派子路去问路。一老农问子路:“远处手拿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告诉他是孔子。老农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老农就讽刺说:“他周游列国,是智者,怎么会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呢?”
另一个人对子路说:“天下大乱,有谁能改变这种局势呢?你与其跟着孔子,一天到晚追求仁义,还不如跟着我种地逃避乱世呢。”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然而叹,说人是不能终日与鸟兽为伍,像隐士一样与世隔绝的,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用周游列国,到处推行自己仁政的主张了。
------------------------------------------------------------------------------------------------------------------------
在“奎文阁”和“大成门”之间的院落里,有十三座外形相同而碑文内容不同的的御碑亭。
这些御碑亭是为了保存历代皇帝的御碑而建,共有唐、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50多块御碑。
在十三碑亭最大的一块石碑前,有两颗造型奇特的柏树。
其中一颗树皮盘旋而上,犹如一条升空的盘龙,这颗树就是龙树,传说是孔子的化身。乾隆皇帝来曲阜时,曾靠在此树下休息。
另一颗就是凤树,树冠像孔雀开屏的尾巴一样,传说是孔子夫人的化身,可惜已经枯死了。
不过从我这个角度拍出来,它就像是一头腾空而起的鹿,大家看像不像?
这是“大成门”,为孔庙的第七道大门。以前只有在祭孔大典时才会打开,而且只有皇帝才能走,其他人只能走旁边的金声,玉振门。
“大成门”的石柱,柱子上雕刻有两条巨龙,两龙之间是一颗宝珠,称为“两龙戏珠”。
因为“大成门”与“十三碑亭”之间的空间比较小,“大成门”的东南角伸到了御碑亭的两角之间,形成了建筑上的“勾心斗角”。
正巧在大成门前看见祭孔仪式的队伍,他们身穿红色汉服,左手执龠(一种形状像笛的古代乐器),右手执翟(古书上长尾巴的野鸡羽毛)。
“左手执龠,右手执翟”可能依据自《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
公元前485年,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公元前484年,齐国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有指挥鲁师获胜。季康子问冉有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向谁学的?,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在其弟子冉有的努力下,孔子终于结束了周游列国(更确切的说是流亡生活),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鲁国,此时孔子已是68岁的高龄了。
公元前483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先他而去。
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的种种大不幸都降临在孔子的身上。再加上他生不逢时,不能施展才华和政治抱负,四处奔波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换了一般的人,遭受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早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了。但孔子没有消沉颓废,他将全部精力用于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上,这也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正所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这是“先师手植桧”,据说孔子当年亲手种植过3棵桧树,可惜都毁于兵火。这棵桧树是清雍正十年萌发新芽长成,所以又叫再生桧。
当年红卫兵没有将这棵树砍掉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已不是孔子亲手所植的那棵树,而是再生桧,属于新生力量,和他们红卫兵是一样的,于是这棵树才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不得不说这红卫兵的思维还真是与众不同啊!
在大成门之后,有一座黄瓦朱栏,重檐方亭的建筑就是“杏坛”,传说中孔子晚年教书讲学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孔子在杏坛上教学的记载最早不见于儒家典籍,而是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多么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啊。这可不像后世所描述的先生拿着戒尺,板着面孔,下面的酸儒摇头晃脑如和尚念经的样子。
杏坛里有两块碑,一块是乾隆的御碑,在文革中被砸碎了,另一块写“杏坛”两字的是整个孔庙里保存最好的碑,为什么呢?
说来也可笑,原来这块碑是金代“党怀英”所题写的,红卫兵认为“党怀英”姓“党”,党的东西是不能乱砸的。
我就想,假如孔子不姓“孔”姓“党”或者姓“毛”就好了,红卫兵总不至于来个“批林批党”或者“批林批毛”吧?这样珍贵的文物就不会遭到破坏了。
我去的时候,杏坛正在整修,照片的右下角可以看到一个建筑工人留下的红色安全帽。
杏坛之后便是整个孔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大成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
殿的名字取自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
“大成殿”的匾额,金色大字有一米长,是雍正皇帝手书。
“大成殿”原名“文宣王殿”,后宋徽宗取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更名为“大成殿”,并亲笔题写匾额,可惜的是毁于雷火,不然的话我们就能欣赏到他那漂亮的瘦金体了。
清朝的皇帝虽为满人,但书法写的都很不错,比如这雍正的字,写的就很工整。
----------------------------------------------------------------------------------------------------------------------
孔子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在教育上的成就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载其弟子多达三千人,可谓桃李遍天下。
他们很多都是当时出类拔萃的精英人物,其中贤人七十二,史称“七十二贤人”,以及“孔门十哲”,也就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皆为“上有博古通今之略,下有经天纬地之才”。
可以说孔子后来能成为圣人,儒家思想能一统天下,完全是靠其杰出弟子们遵照孔子的遗愿不懈努力宣传推广的结果。
那为什么孔子的学生特别出色呢?这就是孔子教育有方了。孔子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因材施教”,而且他在教学中既重言传,又重身教。
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孔子的教学氛围非常自由活跃。比如教学地点自由,山间野外随处都是课堂;教学方式自由,师生互相问答,学生可以质疑老师,甚至骂老师迂腐;课堂气氛轻松,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弹琴(记得楼主读书的时候,老师的权威是不容挑战和质疑的,课堂上是要正襟危坐,严守纪律,不得出声的。)
这便是孔子式的教育,一个充分调动学生潜能,使其自由发展,独立思考的教育,这难道不是我们现代社会一直所探寻和倡导的素质教育吗?
-----------------------------------------------------------------------------------------------------------------------
“大成殿”内外共悬挂有十块匾额,是清朝的十位皇帝先后题写的。
“万世师表”是康熙所题,语出《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赞誉孔子:“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
“斯文在兹”是光绪题写,意指世间所有文化都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
不过“大成殿”不让人进去,我只能站在门外拍一张。
这是孔子像,文革的时候孔子像以及神龛、匾联、供桌等都被砸了个稀巴烂。他们在孔子像胸前贴上“头号大坏蛋”的标语,用绳子将孔子像及其他十七座泥胎像拉出来,断头、腰斩、开膛、破肚,据说当时泥胎肚里还有古书、银制内脏和古铜镜,都被抢掠一空。
现在的孔子像是1982年重塑的,不过我不喜欢这个造型,感觉像是一尊道观里被神话的元始天尊一样。
这是“生民未有”匾额,悬挂在大成殿门外正中,也是雍正所题。语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这时大成殿前的空地上,摄影摄像器材已经搭好,香炉,鼎,各种祭祀礼器也已经摆放好,祭孔典礼即将开始。
--------------------------------------------------------------------------------------------------------------------------
在诸多学生中,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颜回了。
颜回拜孔子为师时,只有十三岁,才智过人而且大智若愚。由于其性格内向忠厚,蒙蔽了很多人,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是否聪明,直到后来才认识到颜回天资极聪慧,连自视极高,能言善辩的子贡也承认不如他。
关于颜回的家境,一般都认为比较贫寒,因为孔子曾问他,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颜回是怎么回答的呢?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城里城外有六十亩地,这哪里是穷人?要在文革,绝对够得上小地主的标准,要被抄家批斗的。
颜回谦虚好学,“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雍也》记载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但是因为营养不良,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就全白了,本来孔子是想把颜回当做自己学说的继承人,可惜他英年早逝。颜回死后,孔子哭得很伤心,因为希望破灭了。“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天丧予,天丧予。”)
当别人都劝孔子不要过分悲伤时,孔子说:“我不为他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呢?”
由于颜回去世较早,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只是在《论语》等书中有他的只言片语,照理他应该是籍籍无名的,但因为孔子把他视为继承人,而且颜回身体力行孔子的学说,所以被后世尊为“复圣”。
------------------------------------------------------------------------------------------------------------------------
在高亢的喇叭声中,祭孔仪式开始了。
主祭官入场,感觉仪式不庄重,这主祭官怎么能一只手拎着祭文呢?应该是双手捧着祭文才对。
舞生们左手执龠,右手执翟,排成两列入场。
目前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祭孔大典,除了曲阜还有韩国、台湾、日本、北京孔庙等地。
其中只有韩国祭孔大典的仪式严格采用古礼,一直沿袭了中国周代雅乐的规范,保持了传统的古风仪式。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后次年。唐玄宗将孔子封为“文宣王”后,祭孔规格提升,到明代已经达到了帝王规格。
这是女舞生。
祭孔的最重要仪式是三献礼,所谓三献,即初献、亚献和终献。
这是初献帛爵,帛指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楼主看了下倒的是黄酒。
祭孔大典中的乐舞表演,包括“宫悬之乐”、“八佾之舞”、“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及“登歌”等。其中“宫悬之乐”和“八佾之舞”规模最大。
这次由于不是正式的祭孔大典,所以用的是“六佾之舞”。一佾是6人,分6行6列,共36人,只有文舞一种。
这是男舞生,里面居然有“眼镜男”,呵呵。
祭孔典礼中居然出现了三个穿古装的小孩,超萌。
站在主祭人身后的亚献官,是个美眉,长得不错哦,可惜距离远了点,拍的不够清晰。
照片后面身穿黑色汉服的其实是周制礼服,这一般是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而平时穿的汉服是很华美的,比和服,韩服之类的漂亮多了。
“大成殿”值得一提的是正面廊下的这十根雕龙石柱,这些石柱都是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每根柱子上有两条巨龙,各具变化,栩栩如生,是石刻艺术精品。据说以前皇帝来祭孔时,这些龙柱都要用红绫包裹起来。
“大成殿”背后有十八根浅浮雕龙柱。每根龙柱有八面,每面九条龙,也就是说一根就有七十二条龙,十八根总共是一千二百九十六条龙。
为什么每根柱子刻七十二条龙呢?有个说法是指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每条龙代表孔子一个有名的学生。
-----------------------------------------------------------------------------------------------------------------------
孔子曾经对自己做过一番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各种目的神话了孔子,其实孔子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人,当然也是有缺点的人。
孔子毫不避讳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强调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不择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其纯真可见一斑。
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才敢向恶的势力挑战。他还痛骂陪葬风俗,“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看到宰予昼寝,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孔子富有同情心,待人真诚,他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焦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
有一天叶公问子路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子路答不出来。孔子听说此事,便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前往第八进院落前,我再次回望“大成殿”,大殿巍峨,如日之升,如在霄汉。
孔庙的第八进院落是寝殿,也就是祭祀孔子夫人的殿堂,始建于宋代。
这是寝殿内景,里面空空荡荡的,只有一块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大成殿”和“寝殿”两边的回廊里展示着汉代石碑和书法拓本。
上一篇:东方圣地,儒韵慢城—阙里慢游记
版权所有:曲阜孔子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2013-2017 www.qfly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集团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路22号 邮编:273100
旅游咨询电话:+86-537-4414002
鲁公网安备 37088102000368号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9038648号-1 技术支持:天奇网络